《论语》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儒家文化向来重视祭祀。《中庸》当中提到: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儒家对祭祀的态度可见一斑。同时,西方文化也极度强调祭祀礼仪和祭祀仪式的重要性。那么,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激荡、中西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该如何定性儒家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当中的人文性与宗教性的关系?11月22日,仁和讲堂第六期邀请到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定安老师,为同学们精彩讲述“何以‘祭如在’——儒家文化的定性”。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孙大鹏老师主持本期讲座。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支柱,塑造了炎黄子孙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民族特性。明朝以降,西风东渐,随着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宗教、科技、器物不断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也产生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碰撞。同时,外来的宗教文化与传统的儒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冲突。清朝以后,这种冲突以康熙对传教士的驱逐而暂时告终,直至清末民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怀着关于融入世界和固守本位的复杂心情,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也出现了延续百年的争论——儒家文化是否具有宗教性;它与儒家思想一直强调的入世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王定安老师追本溯源,回到了明末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开端,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文化适应策略讲起,娓娓道来,徐徐展开,溯流而下,为同学们细细梳理三百年来各家观点。从明朝中期开始,以利玛窦为代表的第一批传教士为了扎根中国,结交中国士大夫阶层,并且熟稔中国传统经典。然而,这种传教方式却遭到了阿奎那礼学的强烈批判。以万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以阿奎那的“宗教—迷信”图谱为依据,从祭祀对象到祭祀方式全方位否定儒家传统的祭祖文化,认为中国的祭祖文化是迷信,坚持废祭祖的原则,不容妥协。
对此,本土士大夫阶层与另外一部分传教士一道为中华传统的祭祀文化展开辩护。而在谈到李西满对祭祖文化的辩护时,王老师将当时辩护的内容与当下的日常生活因素相联系,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同学亲切互动,同学们听闻面露微笑,不住点头,台上台下交流热烈,延绵数百年的文化脉络将古代先贤与同学们紧紧相连。
接下来,王老师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当时的辩论内容,从中国儒家传统经典中寻找与西方哲学思想的统一性。其中,王老师特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独到地向同学们解释了“祭祀不祈”却“必然受福”的“德福之道”,从而表明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共通性,展现了儒家思想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
对于“祭如在”的解释,王老师阐明了这背后体现出的祭祀从“对象”到神人关系范式的转变,即儒家文化对祭祀的重视不局限于对祭祀对象的考察,而是注重祭祀的方式,强调通过诚敬的仪式,相信祭祀对象已经在此。王老师认为,儒家强调推人道以相接,人与神通过“感格”可以相互感应,并从祭祀体现出的人们世俗感和神圣感的分野与转化的角度解释了“敬鬼神而远之”。
讲座至此,拨云见日。王老师最后指出,由于中西方历史传统的差别,我们不能以西方的标准来评价儒家,儒家思想鲜明的人文性和入世性在当代依然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和持久价值,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老师以其深厚的涵养,渊博的学识,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讲座结束,同学们仍沉浸在对学术的求索中,欲罢不能,争相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展开交流。在场老师和同学从祭祀仪式在相对稳定性基础上的历史演变、宗教的认定标准对儒家思想定性的影响、宗教性与超越性的涵盖关系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王老师一边为同学答疑解惑,一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向提问的同学赠送了书籍,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了同学们的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传统,守正创新,实现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将是摆在当代马院研究生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