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教育强国 创新浙江 工大何为”大讨论启动布置会会议精神,高质量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着力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营造浓厚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氛围,2024年12月24日下午,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仁和楼424举办2024级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学院资深教授邢乐勤、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黄天柱,学院党委书记周杰,副院长章秀英、耿依娜,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延圣等出席报告会,学院教师徐娜、李叶、郭夏进行评议。报告会由施冠男老师主持。本次读书活动阅读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周杰在致辞中指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不仅是马院学生打好学科基础、养成哲学思维的关键,更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求、回答好“教育强国 创新浙江 工大何为”这一命题的马院实践。《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对其进行解读与分享,有助于理解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增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指导。
学院2024级研究生分六组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同体’概念辨析及当代反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私有制的起源’解析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与当代数字社会的反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关系的内涵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对于现代发展的启示”等主题进行现场汇报展示。
徐娜副教授对一、二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她指出,进行主题解读时,要准确表述核心概念,并注重对研究主题的背景叙述;对概念进行历史性分析时,要清楚阐述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将其放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框架下探究其逻辑关系。
李叶博士对三、四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她指出,汇报展示要注重语言表达,对观点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历史脉络梳理要完整,对著作文本解读时要做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她分享了自己对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之间关系的思考,补充了哲学思想史中“异化”概念的内涵,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养成批判性思维。
郭夏博士对第五组进行点评。她阐释了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分享了对于当代信息社会中技术拜物教、价值观念塑造等问题的思考。她建议同学们从经典文本与前沿问题的互动中分析生产关系,而不能仅停留在对原文概念的释义。
施冠男博士对第六组同学的创新式展示表示肯定,她认为,新颖的汇报形式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通俗化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黄天柱以“世俗和天赋”“信仰和科学”“理论和实践”等关键词对此次报告会作点评指导,希望马院学子在研究生期间打好理论基础,感悟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蕴含的现实关怀,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辩证地分析现实问题。他对读书报告会的举办给予充分认可,希望能创造更多机会与浙工大马院合办类似活动。
章秀英对读书报告会作总结发言。她提出,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要通过研读经典文本,传承、学习和阐释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形成“两个结合”意识,在解读时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现实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在思考现实问题的同时,注重问题产生的逻辑原因。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全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清晰把握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创新经典理论的呈现形式。
邢乐勤深情回顾了学院研究生读书报告会活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报告会的发起人,她对读书报告会组织化、常态化建设以及创新组织方式提出了建议。她指出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报告会不仅是学习汇报的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互动、收获启发、教学相长的过程。她寄语马院学子,书籍是展开广阔世界的一扇知识之窗,期望同学们能够以书籍为友,与书籍永远相伴。
最是书香能致远。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报告会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不仅提升了马院学生的学术素养,而且增强了他们看待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希望马院学子以书为伴,在探索真理中追求卓越,立志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小马先锋”。